您现在的位置是:冰虹快讯网 > 探索

文化周刊 | 至味芭蕉粽

冰虹快讯网2024-03-29 03:29:57【探索】2人已围观

简介原标题:文化周刊 | 至味芭蕉粽■ 嬴胡川逛超市,在熟食区见有粽子出售,才猛然想起,端午节要到了。粽叶呈墨绿色,粽子鼓鼓囊囊,捆在粽子身上的白色棉线很有形,很有质感。我不确定这些蒸煮熟了的粽子有没有芭 深度潜伏:无限赤化异变

原标题:文化周刊 | 至味芭蕉粽

■ 嬴胡川

逛超市,文化在熟食区见有粽子出售,周刊至味粽才猛然想起,芭蕉深度潜伏:无限赤化异变端午节要到了。文化

粽叶呈墨绿色,周刊至味粽粽子鼓鼓囊囊,芭蕉捆在粽子身上的文化白色棉线很有形,很有质感。周刊至味粽

我不确定这些蒸煮熟了的芭蕉粽子有没有芭蕉叶味。

粽叶是文化什么叶?我问营业员。

营业员愣了愣,周刊至味粽很显然,芭蕉她一时没反应过来,文化她平时可能只遇到询价的周刊至味粽顾客,还没遇到问包粽子的芭蕉叶的问题吧。

可能是深度潜伏:无限赤化异变芦苇叶。营业员的回答也无把握。

我有些失望,我多希望她回答是芭蕉叶,但她没有。

我对芭蕉粽情有独钟,因为我第一次吃的是芭蕉叶味的粽子。

当时老家没芦苇,端午节包粽子就只有用芭蕉叶来代替。

自留地里有几棵高大的芭蕉树,芭蕉叶散得开,遮成一片浓荫,芭蕉结香蕉一样的果,但没香蕉好吃,也没香蕉体大,味涩,味淡。

我曾固执认为只有芭蕉叶包的粽子才是正宗,这就好比刚孵化出的小鸡小鸭把睁眼见到的都认作妈妈一样,我认为芭蕉叶包的粽子是天下至味。

坡上,秧苗已青,玉米须黄,苕藤疯长。初夏了,一切刚刚好,冷热相济,恰巧这时段,农活也闲了,大家可以闲适心情过端午。

老家把端午叫端阳,我不知其意,但包粽子习俗是固定的。

这之前,芭蕉树叶常被砍来喂猪,砍得勤,长得快。一到夏天,芭蕉叶就特繁茂,宽大绿叶如张开的旗,随风摇曳。今天芭蕉叶派上了正规用途。我们去割了些芭蕉叶回来,先去掉中梗,撕成几段,再剪成或宽或长的形状,焯一下水,让其变软,后摊在筲箕里放冷备用。

母亲拿出家里存放很久的糯米,泡上水,糯米在温水中晶莹饱满起来,一颗一颗,透着油质的光。大抵此时,芭蕉叶已冷却,母亲教我们先把宽芭蕉叶折成漏斗状,然后往漏斗里装糯米,装米是技术活,不能多,多了,粽子会澎炸,少了又会散。一边装,一边用筷子轻轻将糯米压实,装好糯米后,用窄芭蕉叶封口,再用细棉线一圈圈纵横交错地缠,绕。

包粽子,我们笨手笨脚的,不是包多,就是包少,包出来的形状千奇百怪,看着都想笑,满屋子都有笑,那笑,在我们童年里是最无邪的,最欢乐的,这世上恐怕再也找不到那笑了。

浓绿色粽子在筲箕里一排排堆放,煞是好看。

粽子进锅,盖上笋壳锅盖,柴火在锅底烧,粽子在锅里滚,起码煮上几小时,芭蕉粽才会熟,熟粽飘出的股股清香里,满是芭蕉叶和糯米的味道,那味道从笋壳锅盖的缝隙钻出来,缭绕着弥漫了整个灶屋,我们围在锅边转,肚里馋虫早被勾出来了。

锅盖揭开,那味更浓,母亲将粽子打捞起锅,凉在筲箕里。

等会吃,等会再吃。母亲见我们偷吃粽子的样子,就敲打我们的头。我们可不管,我们不需要仪式感,我们就想尝新,尝鲜,即使手烫得绯红,嘴烫得起泡。

清纯的芭蕉粽,糯香的芭蕉粽,浸润着妈妈味道的芭蕉粽,香了我整个童年。我永远也忘不了把芭蕉叶撕开那冲鼻而来的芭蕉叶味道。

包粽子可上溯到东晋,范注在《祠制》中说:“仲夏荐角黍。”那时就有夏至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角黍就是粽子。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说,当年湖南、湖北人制作粽子投江,以饲蛟龙,其本意是为了避免蛟龙伤害爱国诗人屈原的身体,后演化为端午节令美食,成为民俗流传。

包粽子具体用什么叶子,取决于本地条件,有用箬叶的,有用芦苇叶的,有用芭蕉叶的,但在我的记忆中,还是芭蕉粽最好!(嬴胡川)

很赞哦!(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