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冰虹快讯网 > 娱乐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为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添枝增叶

冰虹快讯网2024-03-29 00:00:24【娱乐】3人已围观

简介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为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添枝增叶西宁文旅体育进社区系列活动。国庆长假期间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西宁市阳光小学舞狮社团。千人徒步文化体验活动。洋芋花海艺术节。青海新闻网·大 我的世界开始下鱼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走向足各族群众精枝增小康生活】为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添枝增叶

西宁文旅体育进社区系列活动。

国庆长假期间精彩纷呈的小康文化活动。

西宁市阳光小学舞狮社团。生活神文我的世界开始下鱼

千人徒步文化体验活动。为满

洋芋花海艺术节。化生活添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秋高气爽的走向足各族群众精枝增十月,放眼青海大地日新月异的小康繁华城市,山水之间的生活神文村舍,辽阔的为满草原牧场,万人锅庄跳起来,化生活添幸福的走向足各族群众精枝增花儿唱起来,欢乐的小康轮子秋转起来,吼秦腔、唱红歌、生活神文听贤孝、为满逛图书馆、化生活添看电影、听音乐会……处处都能看到异彩纷呈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向人们展现着一幅幅和谐新画卷。

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民群众对于精神食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我的世界开始下鱼精神食粮。对于青海来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既是推动和促进我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的题中应有之义。

引领新风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快车道

在贵南县塔秀乡塔秀村,“好长辈”“好儿媳”“好干部”“好学生”“好青年”等文明实践推动完善村规民约、倡导文明风尚;在互助土族自治县,规定彩礼6万元以内,酒席不超过15桌,每桌600元以下;在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镇寺尔沟村,村“两委”建立了“红黑榜”,群众践行村规民约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村容村貌整洁亮丽,邻里和谐相助,人人争模范、户户争先进……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寻常百姓家”,新时代文明实践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

“上学期孩子来‘四点半课堂’做作业后,明显比在家里作业做得更好、更快、更听话,所以我再次把孩子送来。”熊海珍的奶奶微笑着说道。为了丰富小区儿童课外生活,解决学生放学后作业无人辅导以及家长下班前孩子托管的问题,开拓学生课余活动的天地,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东街社区开设了“四点半课堂”,在温馨的房间里,设有写字桌、图书、游戏区,有专人管理,家长们再也不必上着班还牵挂孩子。

文化馆内,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村里的文化广场上,百姓宣讲员讲得入耳贴心;活动室内,志愿者带着乡亲们快乐健身……走进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大通县新时代文明建设志愿服务总队正在开展“描摹大通小康助力乡村振兴文化志愿服务在行动”活动。活动现场,一曲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青海民间小调,一场场曼妙的民族舞蹈,无不表达着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和美好祝福,现场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说起这些年群众文化生活的新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一项项务实举措陆续推出,一个个文化民生工程逐步展开,一次次文艺活动走进群众。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1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省级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103家,文化旅游企业6385家,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106万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66处;公共图书馆52个,文化馆55个,国有博物馆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69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169个。

满足新期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节节攀升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质量也同步提升。近年来,青海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通过增加文化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文化需求。

“蓝蓝的天空白云朵朵,粼粼的湟水绕城而过……”每周一、周四下午,在西宁市七一路西社区老年大学音乐班教室里,都会传出阵阵悠扬的歌声。这个社区老年大学注重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搭建多项自我展示的平台,不断完善社区娱乐生活,促进了居民身心健康发展,共建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

耍社火、扭秧歌、看皮影、吼秦腔、展彩车、赏书画、篮球比赛、拔河比赛……连续7年,湟中区李家山镇勺麻营村春节期间都会如约举行农民艺术节,活动的“品牌效应”吸引着十里八乡乃至省城市民前来参与和观赏。“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不仅要让群众鼓起‘钱袋子’,更要让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勺麻营村党支部书记李国成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6月至10月,我省开启青海“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全省83项文旅活动全面调动了文旅市场的积极性,随着各类惠民促消费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各类电子消费券密集发放,各类商家、文旅企业、餐饮企业推出不少促销活动,使群众精神文化消费节节攀高。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从“有没有、缺不缺”到“好不好、精不精”,文化和旅游供给从数量追求转向品质提升。近年来我省先后开展了文旅人“游”青海、青海人游青海、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黄河·河湟文化”惠民消费季、开启青海人游青海旅游专列、中国景区创新发展论坛、中国文旅大讲堂、诚邀全国人民游青海等活动,全面激活省内文旅市场。先后推出170多条省内精品旅游线路,发布一系列文旅企业优惠措施,促进文旅消费。举办“2020和院·文旅演艺嘉年华”活动,将文旅演艺和文旅集市有效结合、融入夜间经济,促进餐饮、购物、娱乐、休闲联动发展,为广大群众及省内外游客提供多元消费选择。

激发新活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省专业艺术院团、民间艺术团体线上线下演出和直播3000余场,观看人数达400余万人(次)。《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江河源文明展》《多元华彩·融合创新——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展》等3D精品展览的参观点击量达到1709.2万人(次),数字化、沉浸式的文旅体验在特殊时期成为了不错的选择。

一架绣绷,十指春风,千针万线化作一幅美妙的绣卷。9月26日,在“传承文化根脉·锦绣美好生活”为主题的青海省第三届“民族团结进步”青绣大赛暨黄河流域刺绣艺术展比赛现场,来自青海省各地的800名“绣娘”们同台竞技展技艺,用一双双勤劳的巧手传承传统文化。目前青海全省从事刺绣工作的人数达30余万,设立18家“青绣”扶贫就业工坊,年收入3580万元。青绣成为青海省广大农牧区妇女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艺,也是新兴的青海民族特色文化产业。

近年来,我省紧紧围绕增强青海软实力、提升青海影响力的核心任务,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通过思想引领、理念融通、文旅交融,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项目、资金等,逐步实现文旅融合整体发力,文化传播、旅游推广一体推进。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签订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文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支持青海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合作备忘录。通过全要素的聚合与重组产生“化学反应”,催生融合型的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站在历史新起点,青海将紧跟时代节拍,与时代同频共振,持续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为各族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食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魏爽)

很赞哦!(11523)